close

「教育這個工作,只要真正能影響二○﹪的學生,就是最大的成功了,」斗六乾乾冷冷的冬天,成道學踽踽獨行在僻靜的鄉間小道上說

民國734月第35

作者:莊素玉

調整學生步伐的「垃圾先生」

前言:在偏遠的斗六小鎮裡,「垃圾先生」成道學默默地在學生唸書之餘,教導他們正確的生活態度。他本身的故事就是生活教育的範本。

 

 他清瘦的身材,終年一式的暗色夾克,舊得起皺的長褲,使得許多初進斗六正心中學的學生,乍一看見他,會以為他是個工友,很難令人相信,他的足跡曾踏遍奧國維也納及德國慕尼黑的大學學府。

 這位在十二年前,即側身斗六小鎮的留歐學士――行為恰如其名的「成道學」,幾乎徹底摒棄了一般社會所追求的立即見效的功利主義,卻在終其一輩子也可能見不到很大效果的學生生活教育上,一步 一步地下功夫。

 每天黃昏,正當斗六人家結束白天工作,迫不及待返家的時刻,五十六歲的成道學卻離家,前往正心中學工作。

 他原本是正心中學的數學老師,也曾當過教務主任及訓導主任。三年前他去了一趙泰緬邊境的難民營,正心校長吳友梅請他再回來教書,成道學要求回來的條件是改當舍監,深入住宿學生的生活。「我非常喜歡數學,但要教數學的人太多,要管宿舍人的太少,」成道學解釋。

 在學生宿舍,他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生活教育上。

 他的生活教育由住宿學生每一項生活細節開始。

 每晚學生用餐時,成道學要求學生在開飯前花三分鐘默想今天值得感謝的事,或者唱一首感恩歌,然後齊聲說:「謝謝」,才准開始動筷。

 成道學認為養成這種感恩的心理,才不會過份自大,也不會覺得所有的事都是理所當然應得的享受,有了這種人與人之間正確的位置,才能改善目前人與人之間爭與貪的慾望。

感恩教育

 成道學這種感恩的教育慢慢在少數學生的行為中,見到效果。正心中學一名高三學生說,以往他老覺得車掌小姐很兇,從成主任那兒學到感恩的心理後,一回他改變態度,主動向車掌小姐說謝謝,車掌小姐竟然回報以一笑,令他整天的心情都很愉快。他原先沒想到輕易說一聲謝謝,竟然有這麼大的效果。

 成道學尤其由小事中要求學生養成凡事不可馬虎的習慣。譬如學生吃完飯,要負責洗自己的碗筷及輪流洗抹布。以往學生洗抹布洗得不徹底,洗過的抹布老是油油膩膩的,成道學要求管餐廳的老師徹底檢查。「你看,現在抹布多乾淨,」成道學摸著掛鉤上一條條毫無一絲油膩的抹布說。

 從用晚餐開始,成道學一直在宿舍陪著學生到天亮,看他們晚自修,要求他們維持宿舍的秩序整潔,學生生活上有任何問題都可去找他。

 每天早晨五點四十五分,成道學就陪著住宿學生「調步」。成道學解釋,調步就是在預定時間內,調整步伐,跑完一定的路程。

調整生活的步伐

 早起的學生通常由校門出發,在薄曦時分,沿著鄉間小道,跑完二千公尺。成道學認為這樣可克服學生的惰性,尤其高三學生常常熬夜,如沒有運動,調養身體,人會支撐不下去。

 成道學也要求學生養成體諒別人的心。輪流早起晨跑的學生,要輕聲輕腳,不能吵到還在睡覺的同學。

 其實成道學在五十六年來的人生歲月裏,早就常常調整自己人生的步伐。他是山東人,自山東濟南師範學校畢業後,曾在青島教過兩年的小學。大陸淪陷前,坐在駛離山東家鄉的輪船上,猶可聽見家鄉岸上的炮火聲。「當時我相當惶恐,不曉得將來的遭遇如何?」成道學如今坐在自宅的籐椅說。

 來到台灣,他一步步調整生活的方向。他當過高雄台鋁的工人,又轉往台北,考上成功高中,一直到三十歲時,才成為成大數學系的學生。之後,他當過輔大經濟系的助教,也曾遊學維也納及慕尼黑達七年。

 從小篤信天主教的成道學唯一沒有調整的是他對「天主之國」――把別人看成自己――甚至對待別人比對待自己更好」的追求。

 他認為,對自己好,無非是對自己的身體――使自己的房子更舒適、車子更大、吃喝更好一點。他放棄了這些東西――把心力放在學生身上。

聖誕紅與白開水

 看著窗外紅紅綠綠相映成趣的聖誕紅,聽聽屋外空地上的鵝叫聲,是成道學與他太太最大的精神享受。他們相當滿足這種類似苦修士清苦的生活,除非客人來,他們絕不泡茶葉喝,只喝白開水,家中除了米、菜是買來的以外,其餘全是自家養的――屋外院子裏有羊、鵝、雞、鴨、兔子和狗。他們家的對話內容大至教育問題,小至今天有多少隻小鵝出生。

 成家牆上貼著的「雲鶴」正足以說明他們那股「閒雲野鶴」――心安理得的生活。屋內除了必設的籐椅、古舊笨重的大同彩色電視機外,緊挨著牆角的不是大酒櫃子,而是冷硬的鐵架子;上頭擺著的不是豪富人家向人炫耀的成套精裝書,而是一本本滋潤他們精神生活的平裝書。他們絕少買新衣服,連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兒成亞身上穿著的也是朋友送的舊衣服。然而,「在教會活動中,他往往捐最多的錢,」團友區紀復說。

 家中牆壁上張貼的不是名家字畫,而是句句白紙黑字的自律格言:「不要判斷人,免得受人判斷」、「誤會全是由於不明真相,應儘量虛心,設法了解」等。

 成道學這種近乎安貧、修德的信念來自聖經的:「你們不要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應先尋求天主的國,看祂的懿德……。」

新衣與電腦

 一般人看到成道學這樣的生活,必以為他是個反文明者,然而餐桌上一檯小電腦腳破除了這樣的疑慮。喜愛數學的成道學已自修了一年電腦;在正心中學尚未正式開電腦課程前,就撥了一筆宿舍經費買了十四檯電腦,擺在宿舍的空房間內,並組成電腦社團,教學生電腦。

 成道學認為電腦是未來謀生的工具,而他的教育目標就是教學生成為「有用的好人」,「有用」指的是才能及體力,「好人」是指比一般人在德、群育方面還要好的好人。

 儘管不買衣服,成道學卻訂了數份雜誌,有經濟的、科學的及社會的――書桌上擺著英語錄音教材也說明了他們求知的熱誠。

 成道學非但不重視物質――也善於把廢棄的物質化做精神支援――他的處理垃圾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他家的書架上,可見一疊疊用報紙裹好的廢紙,原來他把人們習於揉成一團、丟到字紙簍的廢紙一張張疊好;他也耐心地分類處理垃圾,塑膠瓶、玻璃瓶、鐵皮罐頭壓扁後,各自成堆,用過的衛生紙則塞入用報紙捲成的直筒子,然後再分別賣給拾荒人。

 這位有「垃圾先生」之稱的成道學為他的「垃圾哲學」下個註腳:「解決垃圾問題就是設法減少垃圾,否則即使多蓋幾座焚化爐,也無法解決垃圾問題。」這的確是根本解決之道,但是旁人也會有他這份耐心嗎?

 成道學把這套垃圾實驗,也推廣到「正心」的教室、餐廳及宿舍。

 然而從飯前說謝謝到分類垃圾,成道學並不擔心學生畢業後,能否持續這些生活習慣……

 「教育這個工作,只要真正能影響二○﹪的學生,就是最大的成功了,」斗六乾乾冷冷的冬天,成道學踽踽獨行在僻靜的鄉間小道上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tamigo 的頭像
    batamigo

    山姆的小島心情

    batami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