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評價與事實真相,公斷自在人心,但眾人可隨音樂自起舞。節錄自:天下雜誌  20041015   /林照真   已經有好一陣子,台灣的電視天空非常政治,也非常八卦! 在電視台下午的規劃會議上,製作群忙著邀請來賓,製作人交待受邀的來賓一定要敢罵、演出要火爆、形象愈爭議愈好,至於觀點與理念則不必在意,因為愈胡八道愈有收視率!經驗豐富的製作人告誡年輕製作群,電視製作的不二法門:「把觀眾當呆子就對了。」  一家接受訪間的電視台主管辦公室中,放了五台電視機,正輪流播放某本剛上市八卦媒體所刻意炒作的議題,該報刊聳動裸露的書面,全部攝入鏡頭中。  抄襲甚至依賴八卦報刊做新聞,早成為當下電視採訪的常態,沒有一台敢置之不理。他們對這類新聞不加思索地跟進,都有著近乎相同的理由:「萬一我們沒做,別人做了以後衝高收視率,怎麼辦?」  在台灣競爭激烈的電視環境中,收視率決定了電視人的思考,沒有電視台膽敢不在乎收視率,「你做什麼節目?收視率多少?」幾乎已經成為電視圈共同的問候語。  收視率之所以能在電視界慘烈的廝殺中,完全主宰電視人的思惟,決定一個節目的生死存活,在於他們對一個神話深信不疑-收視率調的數字是以科學方法生,所以是最公平的裁判,也是最高的判準。  早期收視率調經常造假  早在民國六、七十年閒的收視率調,只是土法煉鋼,沒有人會當真。「晚上八點大家會到社區逛一逛,看看多數民眾看的是哪一台,」極致傳媒大中國區董事長劉篤行回憶,當時的收視率無論是郵寄的「日誌法」,或是大台北地區的「電話調法」,頂多只具參考價而已。那個年代的收視率調,經常隱含欺騙與作假。「一家電視台每個且多付三十萬,可以讓大家的收視率數字更接近些,」不願具名的資深電視企劃人員透露。  廣告界已知收視率可以作假,便不斷施壓要求看到更精準的收視率。隨著有線電視合法化,電視台及節日數急遽增加(每日共有約一千五百個節目),收視率調成為廣告主更急迫的需求。  收視率調牽動電視廣告百億利益  多年來台灣的收視率調市場雖有零星的競爭,卻一直是尼爾森(AC Nielsen)的獨門生意。由尼爾森發布的收視率數字,就這樣成為台灣唯一的參考數據,直接牽動電視、廣告等業的發展命脈。  尼爾森在拜訪樣本時,都是以從事「大型社會研究」自稱,但收視率調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商業行為。收視率調攸關電視台每年二百四十八億的電視廣告預算,不但廣告主、廣告代理與媒體購買需仰賴收視率做為廣告效益參考,電視台要賣廣告時段,也非購買這些數字不可。  尼爾森根據各家公司與營業規模,收取費用在數百萬與數十萬之間,至於公共電視為非營利單位,則是另外議價。大愛電視台雖也委託調,卻要求不要公布該台收視率。  尼爾森的數據之所以能獲得普遍採信,除了公司為一歷史悠久的跨國外商外,更重要的乃在於尼爾森採用科學儀器為調工具。尼爾森引進「個人收視記錄器」(People meter),這個記錄器會自動記錄收視的頻道與時間,再透過電話線傳到公司,所呈現的數字比較不容置疑。  於是,尼爾森每日公布的收視率調成為決定電視台氛圍的主要來源。因為收視率的升降,有人為此切蛋糕、放鞭炮、拿獎金;也有人懊惱、沮喪而忍不住叫罵。  「在收視率較好時,會傾向於相信 收視率;但如果收視率不佳時,就會認為收視率數字有問題,」電視製作人王偉忠,這是電視人的宿命,實在很難超。但除了電視人微妙的心理作用外,尼爾森收視率調所呈現的結果,似乎也透露了台灣聽大眾收看電視的趨勢走向。如土劇總是可以贏得佳績;八卦、煽情、怪力亂神之類的社會新聞也總能無往不利;反觀國際新聞、深度新聞都是票房毒藥。  這樣的收視率走向,令電視台挫折不已,許多人自然質疑尼爾森調樣本的代表性。  Discovery頻道副總經理余瑞琨指出,Discovery節目在亞洲其他國家的收視率排名都是居前;尼爾森在香港的排名也居前;在新加坡三十八個頻道排名中,收視率也很好,只有在台灣遠遠落後。  余瑞琨根據尼爾森資料,提到Discovery頻道今年一至八月的頻道表現,在有線電視收視率的五十九個排名中,Discovery頻道排名第四十三,Discovery在台灣的收視率有時甚至掛「零」。  「我們不相信全台灣都沒有人看我們的節目,這種收視率調結果讓人很無奈!」余瑞琨表示。  公共電視是另一個例子。收視率憑藉的是追求最大市場的概念,對公視並不適用。公視執行副總經理孫青表示,「個人收視記錄器」的安裝是以大眾為考量基礎,公視則是以聽障、老人、銀髮族等弱勢族群為主要收視群,原本就不適用這種量化的調概念。孫青強調,如果一味在乎大眾收視率,對弱勢團體是很大的損失。  儘管如此,這些數字卻還是每天大大地登錄在收視率報表中,審計部審預算時,還是會質問公視:「收視率為什麼這麼低?」贊助公視的企業心裡多少也會關心收視率。公視企劃鍾瑞蘋,早期在尼爾森的收視率調樣本中,無一家是原住民,最近雖已增加幾,仍然不具代表性。  但尼爾森的收視率調只是客觀反映不同性別、年齡、地區的收視行為,並未設定收入、學歷與社經地位等變項進行調  因而多年來不斷有人質疑尼爾森的樣本過度偏向基層民眾。前民視總經理李光輝就曾公開質疑,尼爾森樣本社經地位可能偏低。  李光輝,尼爾森以家庭收入在十萬元以上為高收入,但很可能一個家庭有二、三個人同時在賺錢,根 本不該歸為高收入。另外,同一地區的樣本亦有極大差異,台北樣本未必就代表中階級。「最後造成台灣收視率發生偏差,變成是階級低的在引導電視走向,」李光輝  尼爾森在服樣本後,對於樣本的辛勞會提供數千元不等的禮券酬謝。樣本則須同意公開家中所有收視隱私,家中每一成員還必須簽署嚴格的保密協定,不得向任何人透露樣本身份。  同時,樣本成員必須忍受使用收視記錄器所帶來的不便。收視率調須遵守一定的執行程序,記錄器會自動記錄收視與轉台狀況,家中成員須在收看時按鍵顯示自己的身分。但是,第一個開電視的人要按,中間加入收看的家人要按,訪客一起看電視要按,廣告時間上廁所離開要按,回來要按,接電話、做家事先行離開要按,回來再按。換房間看電視自然也要按。  如此繁瑣的按鍵過程,對看電視是一大干擾。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鍾起惠認為,可以想像的是中階級的家庭很難同意配合,外界也無從得知收視率調公司後來是如何服中低階層的。「這些基層民眾較沒有社會地位,就以這種方式來主導社會,」鍾起惠。一名媒體負責人也指出,一般自主性高的知識份子,實在很難同意「在家裡設置一個這樣的收視記錄器。」  調樣本是否具代表性,外界無法  長期來尼爾森公司總是遭遇這方面的質疑,尼爾森行銷研究公司亞太區執行總監張小玲指出,公司是透過樣本維護專員的服與關係維繫,而獲得樣本的合作。  她指出,禮券酬謝非主因,樣本都是在理解這項調對社會會有重大幫助才答應協助。尼爾森的樣本中有副教授、牙醫、外商公司主管,外界認為樣本都是來自中下階層的法,對樣本很不公平。  即使尼爾森再三解釋,但樣本是尼爾森的商業機密,外界無法探究樣本的代表性。尼爾森在樣本之間發行的通訊期刊亦被列為業務機密。「我無法證明,所有樣本的資料都得保密,」張小玲  不僅在台灣,做成遙控器形狀的個人收視記錄器,在美國也引起極大爭議。鍾起惠談到,收視行為原本和遙控器無關,但記錄器無可避免會出現操作錯誤,或是樣本主觀上故意謊,都會影響收視率結果。  「這個部份我們稱為『科技的神話』,因為這些資料都是由收視率公司提供,沒有人可以進行監督與檢驗,」鍾起惠。同時,收視記錄器為了提醒樣本成員記得按,在一打開電視時會發生聲響提醒,這時較不會忘記按。但如果收視過程中有其他人加入,為了避免妨礙收視,尼爾森便無任何提醒,另一家業者廣電人市場研究公司則是在節目進行到四、五十分鐘後,才又有一次聲音提醒,這些都會對調結果造成影響。  其次,家中幼童的收視行為也會是調的盲點,使得調失其。收視記錄器指的是四或四以上個人的調。鐘起惠表示,美國已有研究證實,十二以下的孩子使用記錄器與實際的收視行為間會生很大差距。  因為十二以下的孩子使用記錄器時常出現操縱錯誤,或是看卡通看得太專心而忘記按。  所以,「宣稱是四以上的收視率並沒有意義,」她  為了減低外界對樣本的疑慮,尼爾森自民國八十八年成立「監督委員會」,監督委員是  由電視相關業界抽籤、相互推舉、尼爾森邀請等方式生。尼爾森同意由「監督委員會」  每年抽四%、共七十二個樣本來檢執行狀況,被抽出的樣本一旦曝光,就必須淘汰。  據一名監督委員私下指出,他總共到三個樣本家中探視,其中一個家境小康,另外兩個確實家境不佳,而且在知道被調後就要拆掉記錄器時,有一的反應還很激烈。另也有人抽中台北樣本,看到的是中階級的較高教育程度階層。  去年廣電人市場研究公司開始投入調市場後,台灣的收視率調首次出現兩家競爭態勢。即使廣電人與尼爾森採用相同的調工具,卻各有抽樣與統計方法不同的學理依據(見九四頁表一),不但調出來的收視率數字有若干差異,對於收視率背後所代表的收視人口,也生差異更大的換算與解讀。  收視率調,僅供參考以八月廿一日的中視「綜藝大哥大」節目來尼爾森與廣電人調當時收看該節目的收視率分別是四.七三與四.九六,相差僅0.二三,但是尼爾森推斷收視  人口為三百八十餘萬,廣電人推算為一百餘萬,兩者相距。同達二百八十萬。(見表)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洪永泰指出,因為真實的收視普資料永遠不可得,只能哪一個數字比較接近真實。但用常識判斷就知道,尼爾森的三八0萬人約是台灣地區四以上人口的二0%,若再考慮開機的家庭人口則分母更小,很難想像這個數字是怎麼算出來的。  洪永泰,尼爾森的數字至少可以做到不以籍人口來加權計算,而應以常住人口進行反推。「但收視率的相關行業很少人懂這個,甚至從來不用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洪永泰認為,相關業集體反智,才會讓收視率對台灣影響這麼大。  得質疑的是,如果收視率調提供的只是一個參考數字,各電視台、廣告主、廣告代理、媒體購買等相關業,為何還要把收視率數字當成對真理般膜拜?


batami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tars: William H. Macy, Kyra Sedgwick, Kathy Baker, Joel Brooks, Woody Jeffreys, and Helen Mirren 
Writers: William H. Macy and Steven Schachter 

batami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06年 5月28日 (日) 06:13 26日に死去した日本野球連盟前会長の山本英一郎氏(享年87)を悼み、世界中の野球関係者が27日までに哀悼のメッセージを同連盟に寄せた。キューバからはフィデル・カストロ国家評議会議長の息子で、キューバ代表のチームドクターを務めるアントニオ・カストロ氏から「ご冥福を心よりお祈りいたします」という旨のメールがあり、元中日・リナレスや野球連盟からも連絡が入った。 同国ではキューバシリーズの優勝決定戦が行われており、26日(日本時間27日)に行われた第4戦の試合前に山本氏の死去が場内アナウンスされ、1分間の黙とうで追悼の意を示したという。また、国際野球連盟のノタリ会長やメキシコ、台湾などからメッセージが届いた。日本野球連盟はこの日、死因は心不全だったと発表。午前中から各方面への対応に追われた。


batami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民進黨執政六周年哀語晏山農似乎人人都可以反覆誦吟阿克頓爵士(Lord Acton)的名言:「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化」,然而,攀爬到權力顛峰的個人或集團,或者,還只是一群企圖登頂的權力愛好者,此時,權勢就像魔戒投射出來的炫目幻影,能抗拒者幾希!  那權力路上該如何限速呢?訴諸制衡機制的建立,是耳熟能詳的共識和提議。偏偏證諸歷史發展,能如此順心應手者,就只有英、美兩國而已。綜合其他國家的民主路,之所以會那麼坎坷多變,內憂外患會是最普遍的答案。這裡又得引用阿克頓接下來的話:「偉大人物也幾乎總是一些壞人,甚至當他們施加普通影響而不是行使權威時也是如此。」也就是說,主張絕對權力者,未必是出於私欲,反倒是扛著熱血理想之名居多,只是絕對權力會敗壞社會道德,導致事與願違的結果。  阿克頓對權力的深邃洞悉,依張灝之見是源於基督教的幽暗意識,由基督文明來針砭,確實可對症下藥。問題還是在於:其他文明呢?貿然的思想移植,有否可能產生「橘逾淮成枳」的扭曲?再像台灣這種政權更易頻仍,主體意識從未確立的國家,對其政治發展又該如何詮解?特別是,民進黨執政已滿六年了,施政無能、弊案不斷、六神無主、閉關自守……種種負面意向全加諸其身,該如何看待這惡象呢? 雖然我極不喜國粹派保守史家錢穆的史觀,然而他在《國史大綱》中談及魏晉南朝王室惡化的成因時,倒提供吾輩一些反思的空間。他是這樣說的: 劉蕭諸家,族姓寒微,與司馬氏不同。他們頗思力反晉習,裁抑名門,崇上抑下,故他們多以寒人掌機要。但門第精神,本是江南立國主柱。蔑棄了門第,沒有一個代替,便成落空。落空的結果,更形惡化。南朝諸帝,因懲於東晉王室孤微,門第勢盛,故內朝常任用寒人,而外藩則託付宗室。然寒人既不足以服士大夫之心,而宗室強藩,亦不能忠心翊戴,轉企骨肉屠裂之禍。……其宮闈之亂,無復倫理,尤為前史所無。……他們只稍微薰陶到一些名士派放情肆志的風尚,而沒有浸沈到名士們的家教與門風,又沒有領略得名士們所研討的玄言與遠致。在他們前面的路子,只有放情胡鬧。……南朝諸帝王崛起寒微,要想推翻門第世統之舊局面,卻拿不出一個新精神來,結果只有更惡化。  錢穆的說詞,相當的唯心、保守、崇儒,可批判處甚多;可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文字若用於月旦品評當今綠朝,貼合相近之處竟是分毫不差。早在二○○○年下半年,我就有這種似曾相識的異樣感受,如今已是黯然不能語了。  上述錢穆之言,或會讓泛藍大喜,因今日之域中,絕大多數泛藍、統媒加諸阿扁和民進黨身上的惡言訐語,不少是偽善道德觀加上曾參殺人的心理戰術,烽火處處固然讓民進黨政府疲於奔命;但老實說,都還談不上入木三分,錢穆之言才真夠勁道。只是錢氏所傾心的是大中國儒家思惟,亦猶泛藍所宗的「一個中國」,極其虛幻而乏前進力量。阿扁和民進黨最大的問題,就是「蔑棄了XX,沒有一個代替,便成落空。落空的結果,更形惡化。」這個XX包括:舊國民黨、外省權貴、台北中心、大中國……  國民黨暨外省諸權貴,就像晉室南渡,本質上都是外來政權。而他們既不願立足台灣,心中懷抱的中國也永遠是過去式,導致中國進入國際社會後,國民黨的合法性、正當性就逐漸流失。以民進黨為主翼的台灣自覺力量,以本土、民間為號召,確實帶動澎湃潮湧的驚人動力;但,於今觀之,潮湧都只停留於表層,根本談不上真正、徹底的革命。莫謂二○○○年的政權轉移是台灣中產階級的覺醒與勝利,因為若非泛藍分裂,民主進步黨頂多有成長空間,要想拿下政權談何容易! 讓人不解的是,由於斯時民進黨是以「相對多數」取得總統大位,泛綠支持者都深知,軍公教諸公部門係皆藍底,阿扁暨民進黨要員入朝,其實是置於泛藍監控之下,彼等該會謹言慎行、節身自愛方是,怎料竟落到今日閹宦、內宮、外戚橫行無度的醜陋像貌呀!  不少人言及,由於便宜主義心態,導致民進黨政府腦中儘想著招降納叛、收買或威嚇傳媒等舊國民黨治術;於是驅魔不成竟導致自身著魔,這就是所謂的民進黨國民黨化。更進一步說,是民進黨中了國民黨扈從政治的道,以致這六年來極少走出自己的新路,既無新精神來替代,惡魔自然滋生其中。  再從唯物辯證觀視之,民進黨早於八○年代伊始,就對資本主義路向缺乏警覺,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慢慢地就疏遠勞農環保等昔日共同打拚的夥伴,極力攀迎財團權貴,結果就是,前者陷入困頓維谷,而後者酒肉臭之餘,也不會真心效忠綠朝,未能於階級立場守住應有分際,終讓它如今四面楚歌,乏人奧援。  再者,有人謂,阿扁數年來未能堅守本土意識,不斷向統派妥協,才導致台灣意識竟不敵國共合流。實則,這種批判相當的似是而非。因為我們若審視八○年代以來,異議社團所揭櫫的本土理念,固有進步的成分,但糟粕之處也著實不少,不加篩選全盤吞嚥之後,隨著所謂全球化的催迫,所反芻者竟是反動保守居多,如對移工、外籍嫁娘的岐視等等,就是未能辯證批判本土化所以致之。  雖曰綠朝權貴力推「去中國化」政策,實際卻是,該革除的族群積弊未破解,不該斬絕的卻大刀霍霍。綠朝於政治方面的想像和思惟,平心而論和昔日朱一貴、林爽文乍得造反大權後的反應,全然無異。普遍台灣人一旦得勢後,所思所行,竟是歌仔戲、布袋戲所擅演者,悲乎!這樣的本土化,早在八十多年前就遭蔣渭水等先賢強力批判,今卻被吾輩視為至寶,歷史逆流莫如是。  阿扁暨綠朝成敗,固然必須由他們一肩扛起。唯在泛藍、統媒繪聲繪影下,阿扁之失隱然被視為「台灣人無能執政」,也因而他們高抬馬英九旗號,本意不在銳意革新,反倒是復辟其實,也就是復興國民黨權貴的舊門第。只因阿扁政權的無能腐敗,遂令台灣有識者痛於心,卻只能書空咄咄啊!  綠朝不能迎新除舊,當然就意味著文化霸權爭戰的落敗。只是其原因,絕不能追隨泛藍、統媒偽君子式的濫調;而必須由唯物的、辯證的立場去批判。於此,未加批判的南部意識,正是吾輩首先得檢證、試煉的本土心原力,這部分容待它日再詳論。

batami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y Rich Lederer

"You only need two pitches. The one the hitter's looking for, and the one he's not."

batami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算是號稱"不以單一節目吸引大量觀眾, 而是透過整體節目表的安排,由多元樣貌的節目來滿足不同族群, 或不同愛好者的特殊需求。",且標榜以多元的視野、多樣的風貌和 高品質的專業製作來服務公眾, 促進教育文化發展的電視台,最對的指導原則還是收視率。

事後論不是我的風格

batami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樣比較對!單純的樂趣
剪接的節奏

batami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沒什麼反應的孩子稱之為冰棒
無法見諸於世的作品就放到冷凍庫
雖然許多人都會說正視失敗的經驗是寶貴的學習

batami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斷被提起
不斷被忽視

batami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a new陳金鋒昨晚再轟全壘打,單場三安打三打點獲選MVP,兄弟象彭政閔則只有一支安打演出,本周「全壘打王」對上「打擊王」戲碼最後結算,陳金鋒取得壓倒性優勢。"

基本上對決的標題

batami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