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台東天主教聖母醫院,人們會說那是生孩子的地方;提到聖母醫院的居家護理,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艾珂瑛修女。因為信仰,因為使命,因為心中有愛,使得這些在常人眼中看來不可思議的要求,對身為修女的她而言,卻是甘之如貽。也因著這份無私的奉獻,她培育出許多優秀的居家護理人員,成為台東居家護理界不朽的老師。
民國六十八年一月,美國籍的艾珂瑛修女,離開家鄉,來到天涯海角的台東。初時她是負責聖母醫院一樓內科病房的管理工作。和她同一天抵達醫院的,還有一位從英國來的內科醫師Dr.Burraws。
身為家中的獨生女兒,艾修女在高中畢業的時候就起了做修女的心願。她的母親卻以十八歲的女孩子不夠成熟做為理由,拒絕了她。大學畢業後,艾修女再次向母親表明做修女的意願,母親這次不但沒有反對,還告訴她:只要妳快樂就好!家鄉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艾修女畢業於密蘇里州大學護士系,並取得密西根州底特律公共衛生碩士,她在一九五七年發願進入仁愛會,一九七九年,四十五歲的艾修女,被美國仁愛會派來台灣。
「修會要我到台灣,剛開始的時候,心裡好害怕,因為我不會說這裡的語言,也不認識台灣的人。」艾修女說。她初來的擔憂,漸漸在台東的好山好水,美麗的樹木花草,以及台灣人的親切善良之中,獲得了慰藉。尤其台東的景緻與她的家鄉相似,使她覺得仍是住在自己家鄉般的熟悉。
民國六十九年,艾珂瑛修女至台北榮總接受三個月的麻醉訓練。當時醫院產科的剖腹生產作業是由在台東市執業的歐李季坤醫師支援,學成後的艾修女便是擔任開刀房的麻醉師工作。同時她也協助醫院進行護理教育訓練及臨床工作。這段期間,菲律賓籍的羅藝霞醫師接受馬克裴院長的委託,開始山地醫療及居家護理的工作,之後由艾修女接手居家護理的工作。當時任麻醉師的艾修女,隨身攜帶一只B.B.Call,從雙腳徒步開始了她在台東天涯海角的服務工作。
民國七十五年,居家照護部門成立,由艾珂瑛修女負責,更專業化地服務偏遠地區民眾,包括山地鄉及離島。並由美國來的施雅璞修女接手一樓病房的管理工作。居家護理,簡單地說是在病患家裡提供健康照顧及促進健康的相關服務,它的目的在於增進、維持個人的疾病和殘障侷限性到最小,及安祥幸福的快樂生活,因此,是持續性照顧的一部份。
天主教仁愛修女會強調居家護理概念,就是由修女走出醫院,親自到病人家中探病,為病人做醫療照護工作,免得某些病人不知道自己正罹患重症或是有病拿了藥卻不知道該什麼時間去吃它,甚至因為住得離醫院很遠,拖延就醫致命。仁愛會的居家照護精神在艾珂瑛修女的專業實踐,及無怨無悔的奉獻下,為醫院建立最優良的傳統與口碑。早期的居家護理沒有任何的經費補助,完全是奉獻。最初由羅藝霞修女負責一段時間之後,由艾珂瑛修女接手,當時仍是麻醉師的艾修女,帶著一個B.B.Call跑遍鄉間,建立了醫院的口碑,當時和她一起工作的還有物理治療師蔡益仙修女。兩個人輪流顛仆在山路上,一個負責復健工作,一個負責護理工作。
艾修女說:「是天主的使命,讓她能夠支援高雄縣六龜鄉山地部落的居家護理工作」,在聖母醫院照顧工作穩定發展之際,她期許著團隊除了照顧好病人外,更要把這樣的經驗傳到醫療照顧貧乏的地區,服務更多需要服務的人。因為在耶穌內,我們是一家人。
留言列表